素质教育的内涵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案例点:全班、集体、个别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案例点:成绩+其他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案例点:特长、特点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案例点:新、做
素质教育的误解及辨析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基础,一方面,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
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例题
辨析题
1.素质教育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能学好。要求:判断准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点击查看答案
答:题干说法错误,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能学好。首先,教学有一定的目的,教育内容是经过选择的,学校不是什么都教,学生也不是什么都学。其次,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学,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在素质教育下,学生无法做到什么都能学好。学生具有差异性,学生的智力、兴趣、知识基础都不尽然相同,在个人的优势领域往往能表现得比较突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考虑教学实际、学生差异和学科特点,切忌什么都教、让学生什么都学。在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要科学合理搭配,既能促进学生的共性发展,夯实学生的基础,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全面发展的内涵。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 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 新课程改革的集体目标【辨析】
-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案例】
- 微观——学校具体措施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双基——三维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辨析】
均衡性≠平均性:课时比例科学合理
原因:学科性质、应试教育遗留影响;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
综合性:减负
选择性:培养个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 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辨析点:自主≠自由,学生不成熟,需要教师指导 - 探究学习:问题探究
- 合作学习:共同任务,互助性学习
辨析点: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
- 自主学习 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单一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学业成绩、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分数+评语
-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口诀:主内锅式(煮了一锅屎?)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案例表现:提问、互动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方法-原因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案例表现:学生参与(探究)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案例表现:情感、道德和人格
辨析点:正确的观点一般从结果分析,学科——人,知识——教师权威,学生主体性;人——情感、道德,全面发展
真题回顾
【2016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请你对这一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要求:判断准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总】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意味着教师的观念要转变为不仅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解释理论点】
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是无穷的,教授方法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三,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也不可能完全讲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够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原因分析+措施】
综上所述,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总】
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
- 辨析: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还可以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才完成教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培训学生的个性、创新、自主等多方面的能力。
- 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并不是唯一途径。除了学科教学,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还有一些辅助途径。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有着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课外活动等辅助途径在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案例点:促进步;容错
- 有规律的;发展潜能;发展过程中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完整;独特性:与成人差异
- 案例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案例点:尊重学生
- 不转移的客观存在;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辨析点:顺序性强调循序渐进,与教学需要具备难度不冲突顺序性 | 含义 | 启示 |
---|---|---|
顺序性 | 从…到…的发展过程,不可逆 | 循序渐进 |
阶段性 | 不同年龄、不同特征、不同任务 | 各阶段教学,不“一刀切”;注意各阶段的过渡和衔接 |
不平衡性 | 不同年龄;发展速度不同 | 抓关键期,适时、及时而教 |
互补性 |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 扬长避短 |
个别差异性 | 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 | 因材施教 |
全面发展
五育 | 主要任务 | 地位 |
---|---|---|
德育 | 培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灵魂与统帅 |
智育 | 授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智力 | 前提和支持 |
体育 | 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 物质基础 |
美育 | 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 | 动力 |
劳动技术教育 | —— | 综合体现 |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口诀:建研放促(见盐放醋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案例表现:教知识,启发教学;进行品德教育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单选:编写教材,利用生活资源制作教具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案例:研究教学问题,形成认识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单选: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教育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口诀:尊引反合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案例表现: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夸奖鼓励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案例表现:启发教学
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案例表现:自我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案例表现:与学科老师/家长合作
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 关爱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