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辨析:教学就是由教师的教构成的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 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双基+智体创+德美观+个性
-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辨析范例
教学过程
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口诀:简引间教
- 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
- 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 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 教育性。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品德也要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原因:学习内容(经验精华);认识方式(短时高效,系统科学) -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原因:抽象文字符号,需要转化(实践实验)才能真正理解辨析点: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偏重一方而忽略一方(间接性规律)两者相统一:解释间接经验为主的原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原因;总结:不忽视任何一方。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要以直接经验为主复述:说明我们要多增加实践活动,动手能力,但是并不等于学生学要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性规律)两者相统一:解释间接经验为主的原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原因;总结:我们要遵循间接性规律。
-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无因果/必然关系;
$知识\xrightarrow{\ \ \ \ 实践\quad} 能力$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导:专业人员;科学讲授、组织课堂(提问、互动) -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主体:独立意义的人,学习主体;思考、回答、参与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辨析:忽略主导,过分强调主体二者相统一;解释主导的表现,主体的表现;再次强调相统一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解释教会学生学习的概念;再解释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表现;结果:保证教学效果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重点:
- 教学过程的本质:“间引简教”
- 间接和直接相统一。需要掌握原因解释。
-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需要分别解释具体表现。
辨析
-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先解释教学过程的概念,是双边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是认识客观世界,特殊性表现在:间、引、简、教。 -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因此,直接经验可有可无。
错误,间接为主学习的是前人的经验和精华,可以保证短时、快速、高效;直接为基础:抽象的符号学生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实践转化。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引导可有可无。
错误,二者是统一的关系,需要分别解释主体的原因和表现;主导的原因和表现。教师主导体现在教师讲授,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体现在学生配合老师,为了学生而教,是课堂的主人。最后二者结合。
教学原则
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直观性原则
基本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教学的种类
-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 模象直观: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
- 言语直观
案例点:判断教师教学是否使用直观解析
- 直观性原则:需要掌握含义、种类(重点)。
(1)基本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重点把握标红的关键词。“观察所学事物”如学习香蕉,需要让大家看什么颜色,摸起来什么触感。或通过语言描绘,如经常吃的一种水果,皮是蛋黄色的,咬起来软软的,吃了可以补脑,让大家猜一下是什么水果。听完老师说,学生可能在脑海中浮现对事物的认知。 - 直观教学的种类,掌握例子即可,用例子判断老师是否真正运用直观教学。
(1)实物直观:上课学习苹果,就拿一个苹果来;标本,在生物课、自然课比较多,如枫叶标本、蝴蝶标本,虽然都是实物,但已经变成“小干尸”。
(2)模象直观:模拟的形象。图片(课上呈现香蕉图片)、图标(如三角形图标、地形图)、模型(地球仪模拟地球形状)、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多媒体影音)。
(3)言语直观:考到相对比较少,如猜谜方式。但言语直观不等于说,一定要形象的描绘。 - 例:张老师在上地理课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地壳运动。XX老师运用了直观性原则教学,材料中该老师使用了视频这种摸象直观让学生了解了地壳运动(大原则+小分类)。
- 直观性原则:需要掌握含义、种类(重点)。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理解)
-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案例点:判断教师运用直观是否合理,如选择教具、设置PPT颜色、是否与语言结合
启发性原则
- 基本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扬教学民主
总结:
口诀:小猪动手把农民毒死了
案例点:上课提问(多开放性问题)、讨论案例分析
【2016武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想办法用学具分别量出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圆形水杯的周长时,老师问:“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这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来“绳绕”的方法,而老师此时又将一个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一圈,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绕绳的方法来测量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绕绳”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老师趁势问:“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一问题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验证,终于发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在本案例中,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2)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该教学原则?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总字数400字以内解析
解析:拿到题目,先看问题,分析问题,问“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目前仅学过2个原则。第二问“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该教学原则”,“该”字说明上一个题目只有1个原则,如果找到多个,需要摘出最突出的一个。字数要求400字,如果写多个原则,可能会导致详略不当,哪怕三个原则写对了,分数也不会很多。
题目分析
- 第一问:老师证明之后又提出问题“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多
次想一想、问一问,且答案都不相同,说明材料中运用了启发性原则。不光要把原则点明,还需要解释概念,以及材料概括,才符合常规理论分析题的题目要求。如果感觉还需要有“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但三者中只选用启发性原则,因为是通篇都有。 - 第二问(口诀):小猪(主动性)动手(动手实践)把农民(民主)毒死(独立思考)了。
- 选用重点作答,看重点所占内容、篇幅的多少
答:(1)此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在材料中,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实践与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 第一问:老师证明之后又提出问题“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多